大夏学堂示范课程建设结题答辩暨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

发布日期: 2019-11-01   作者:  浏览次数: 1166

各位老师:

为推进大夏学堂课程在教与学方面的应用,鼓励教师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大夏学堂课程中打造了一批优质示范课程作为本科教学的样板,引领本科教学改革。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于116日和13日下午1300举办大夏学堂示范课程建设结题答辩暨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详见下方表格。欢迎前来观摩交流,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jq/48799149.aspx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本项工作联系人,陆老师,54345380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9111

日期/地点

教师

课程名称

所属院系

课程介绍

2019年11月6日周三下午13:00,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35教室

肖元晶

有机化学(II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是以价键理论、分子轨道和杂化轨道等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有机物组成、结 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II)在有机化学(I)学习的基础上,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合成为主线, 进而讨论各类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含磷含硅有机物、周环反应、杂环化合物、糖、以及甾、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特点及其生物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和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化及其规律,并了解该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美玲

微生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本科阶段的《微生物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问题,具备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以我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为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着力使用大夏学堂的发布功能,交流功能,作业功能。通过不同教学策略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理性辨析能力。
课程特色:着重学生牢固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提高思辨能力。

郁晓华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作为专业综述性课程,为满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需求和发展期望,课程以项目探究与合作为特色,在引导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有效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操作,并结合最新发展不断研讨与反思,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课堂讲授、项目交流、线上研讨、展示汇报等;“大夏学堂”作为教学辅助和课堂拓展的平台,在支持项目活动的深度互动和监控管理的同时,协助实践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课程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围绕三大项目主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和反思者,课程资源的共建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贯彻多元化考核原则,“大夏学堂”的活动数据是重要的客观评价依据。

姜晓东

水生生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水生生物学》综合运用国际优秀教材、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在线教学平台,构建了一体化的混合教学策略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引入游戏闯关理念,开发出闯关式测验,颠覆了学生“被学习”的角色,学生对单元测验由过去被动完成一次变为主动尝试十余次。课程引入分享理念,开发出分享式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英文教材,也不仅仅在阅读英文教材”的奇妙境界,学生对英文教材的阅读程度提高24%。课程引入学术交流理论,开发出基于Nature和Science论文的研讨式报告,孕育了学生的批判性学术精神,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课程构建了以学习支持服务为核心的在线教学平台,师生使用活跃,平均每人每周访问约二百次。

 

 

 

 

 

2019年11月13日周三下午13:00,中北校区文史楼208教室

陈澜

插图设计

设计学院

建立完整的《插图设计》课程体系,面向设计学院开放,是视觉传达专业、数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是其他设计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是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学生多元化、多层次学科背景的挑战,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很注意与各学科的联系,跨专业、跨学科的新特征,注重学生眼界的提高、对审美认知的提高,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插画设计的基本认知能力、欣赏能力、理解插图、看懂插图背后的故事,注重插图设计技法的教授以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大力倡导与践行研究性学习。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以保证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从课程中有所收获。

张颖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课程介绍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讲解科学研究流程。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合作完成研究全过程。课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研究型实验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验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和实践,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环境毒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答实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强化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汪晨波

当代心理学(全英语课程)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当代心理学》(全英文)是一门介绍心理学研究领域前沿进展的课程。课程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展示、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自主学习,从而掌握心理学研究最新发展趋势。
课程启用在线平台辅助教学,通过两年建设达成了如下目标。第一、平台界面清晰、功能全面。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学习课程内容、下载课程资料、上传课程作业、发起在线讨论、阅览平时成绩。第二,平台特色鲜明。在线平台发布了关卡式课程测试和大作业在线评阅,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高效学习。

王加祥

热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热学》是物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历史上,对热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门课的特点是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但理论却非常抽象。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些基础概念,化抽象为神奇,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一些手段进行混合教学。一是线下演示讲解,线上相关资源共享。二是过程性评价,做到每章有测试,每堂课有抽查,评价结果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学生。三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做小课题、调研和课堂汇报。四是多种网络手段相互补充,完善教学方式。比如在大夏学堂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了雨课堂的考勤、随机提问和实时发放试卷、练习题等功能。

王肃

数据处理与管理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据处理与管理》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通识必修课,并且通过了2018年校教改项目“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化数据处理与管理课程线下和线上教学”的验收。该课程利用大夏学堂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并构建新的线下和线上教学环境,设计制作丰富的教学资源,开设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建立线上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灵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该课程所形成的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借鉴性,可以应用于其他课程,优化课程教学。

柳林

城市建设与工程地质

地理科学学院

《城市建设与工程地质》是学校的通识精品课程。针对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教学难点,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聚焦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强调地学思维方法和时空观,注重激发引导,以学为中心,构建翻转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启发、案例专题、参与互动、参观实践组成的六元协同式教学方法;建立课堂、网络、实践教学的三维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讲课方式,实施多样化的考核,动态调整课程定位作为保障措。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贯通,初步解决了通识课学习广度、深度和基础不均衡问题,形成“全班+小组+个人”的差异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黄静

分子生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

在我校,分子生物学面向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目前只开设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学分为2,学时36学时。《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本课程围绕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详细地介绍基因及其结构、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机制及其调控,原核基因表达调控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实例,并介绍一些常用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课程已进入在线教学平台课程,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课外答疑、在线讨论和课外练习。课堂授课主要讲授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介绍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在线讨论以及在线课外拓展资源则兼顾目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给同学们拓展视野,并训练同学们讨论前沿问题,鼓励发散性思维和原创思想。

李欣

大学物理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物理学基础知识,也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对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的情况,基于大夏学堂平台,通过微课、单元测验、讨论、分组活动以及同级测验等多种线上活动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把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