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研究经验分享会

发布日期: 2019-11-01   作者:  浏览次数: 1418

各位老师:

为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设成效,在全校范围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建设氛围,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于11月举办系列教学改革与研究经验分享会,详见下方表格。欢迎前来观摩交流,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jq/48799377.aspx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本项工作联系人:陆老师,54345380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9111

姓名

院系

教改项目名称

项目介绍

时间地点

李茉

音乐学院

流行音乐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推广研究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流行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以实现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目标。本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划分出若干分支项目,例如,项目一:“摇滚乐”,任务是通过学生节奏、配器、演唱特征将理论学习与音乐创作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确立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项目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五个步骤,实现“在做中学”和“基于流行音乐创作于表演实践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养。

2019年11月6日周三下午13:00,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03教室

金晶

外语学院

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导向的报刊选读课教学改革项目

本次教改项目旨在解决两点问题:1. 思辨能力的培养。至今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仍落在技能的训练,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还是不尽如人意。而报刊现实题材具有天然的思辨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对中日纷繁复杂的报道进行思考与质疑,为其思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间。2.对教材的选取方式进行变革,侧重时效性。既往的该门课教学内容多出自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教材虽不断扩充,但新闻时效性的这一鲜明特征,使得报刊存在出版即落伍的状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为此,应对教材进行时效化、体系化的编排,以活页选材的方式代替传统固定 教材及其教学模式。

任华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化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宗旨在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自主性地通过实验来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项目,在前期课程线上线下等教学模式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规范的信息化分析细胞生物学研究数据的能力;创建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信息化及数字化教学体系;建立过程性实验课程评价体系。同时为建设相应的课程大纲、教材及实验报告教学及评价体系做准备。

尹笑非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基于中国民俗学课程的本科生实践成果创新与应用

 实践与调研是民俗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在本科阶段,由于人数众多,无论是资金还是指导方面都极难操作。本课程多年来探索的课程分组实践环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三方面的课程改革思路与大胆尝试,使得课程在服务社会(协助政府文化部门工作)、文化对外传播(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教学)、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展览)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毛春晓

生命科学学院

基于微课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遗传学及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本项目主要通过运用“微课”这种当今信息时代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来解决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弥补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我们通过制作7个遗传学实验微课,并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学堂”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分享,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本项目将大大提升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孟笛

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诊所式教学法在《新闻法规与伦理》课程中的应用

新闻法规与伦理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新闻法》在我国尚未出台, 新闻法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又都很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不习惯用法律思维和逻辑来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在实践教学中, “新闻”与“法学”两张皮;课堂与实践有距离;学生参与度低等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讲解新闻法中的基本法学理论, 使学生将法律知识和新闻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的能力, 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课题。本项目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借鉴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模式, 针对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重案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问题诊断法, 对新闻法教学进行改革, 以案例教学、课堂辩论、模拟法庭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多样化教学, 采用大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法律查错以及小组专题讨论并报告等方法,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培养学习兴趣, 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何道敬

软件工程学院

网络攻击及防御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的课程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借鉴CTF(Capture The Flag,夺旗赛)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网络攻击与防御教学的新平台,并将CTF中最近热门的网络攻击与防御场景移植到我们开发的平台中来。另外,结合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安全研究方向。从而让学生们告别枯燥的理论教学、陈旧的理论知识,在真正的网络攻击与防御的场景中获得知识,得到提升。

2019年11月8日周五下午13:00,中北校区文史楼207教室

林晓勤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留学生语音工作坊建设——留学生语音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本项目立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生的未来职业特性,并结合专业必修课程《国际汉语语音教学》中语音诊断教学的现状,参照混合式学习中的工作坊学习形式,将其融入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讲授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率。本项目更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性,通过工作坊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建立基于合作学习的个人自评-同伴反馈-教师诊断为一体的多元语音教学诊断模式。

邓香莲

传播学院

《选题设计与宣传策划》互动式教学方法改革

本教改项目模拟产业选题论证会的场景设置,以理论指导实践,以互动贯穿整个课程,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和互动。通过“场景式”教学方法、选题讨论和交流以及案例研究法来解决原有课程中学生积极性和互动性不高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计两个核心研讨专题:“选题普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目标市场选题调查”,就学生们提交的成果展开场景式互动教学研讨,并对成果提出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方案,鼓励学生就整个策划过程做出反思,充分吸收和借鉴案例研究、其他同学的优势和长处,对自己的策划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李琴

设计学院

基于工程实践的景观施工图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景观施工图设计课程作为景观专业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景观工程实施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担负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及推动大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如何让应用型专业的“准职业人”理念落到实处,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对此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施工图设计课程作为景观专业一门实践型极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实际操作的环节,针对施工图设计课程前承基础的工程制图课程,后接实际的工作实践要求,以工程实践介入到课程实训中,可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全过程的整体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完善专业体系。
因此,在施工图设计课程中,引入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工程建设的角度来观察周围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性,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自觉地进行观察记录。

李欣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初步探索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物理学基础知识,也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对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差异较大的情况,基于大夏学堂平台,通过微课、单元测验、讨论、分组活动以及同级测验等多种线上活动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把教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陶健敏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Seminar+”教学模式在《汉英语言对比》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多年来,随着学生知识体系更新加快,《汉英语言对比》部分语言表层对比内容已略显简单;而对于较深奥的学科理论,又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习惯于课堂讲授,学生研讨参与度不高,所获认识较初浅。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基于过往四年的相关教改探索,提出“Seminar+”的教改设想:结合课程背景分析、“对比语言学”哲学理论以及汉语运用现实问题的研讨(第1-7周),分章节、分主题向学生提供了经典文献,既利用部分材料展开课堂讨论,更围绕课堂“模拟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周),衔接惯连学生的理论文献阅读(第2-14周)、学术论文写作(第7至第14周),以此体现“Seminar+”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所包含的添加与联合的特点。在后续教学中(第8-16周),我们除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的主要特点外,还将鼓励学生以“案例式Seminar”研讨方式(第13周布置,第18周进行),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语言对比的理论和实践方式,多元化地合作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案例。

2019年11月13日周三下午13:00,中北校区文史楼207教室

朱亮清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学建模能力融合教学研究

数学建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求解, 往往需要计算机编程进行求解。且随着近年竞赛题目的背景和类型日益丰富和复杂, 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的分析建模和程序设计能力。例如:数学建模竞赛涉及很多关于算法求解等内容,包括: 求解(代数和微分)方程、拟合、处理随机数据等。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为:(1)教学课堂方面,以教授语法知识为主, 缺乏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与编程实践环节间脱节;(2)编程实践方面,以验证语法知识为主,缺乏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编程思维。
因此,在本教改项目设计的C语言编程中,提前进行能力和技术的积累。将建模中常用的一些算法求解算法和程序进行讲解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和程序设计能力为核心。

申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面向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GIS概论与应用》教学改革

“GIS概论与应用”是地理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综合了理论、方法论和软件应用的课程,其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学中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对缺乏;(2)解决综合性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本课程将案例教学、上机教学、研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探索互动式教学方法,推进学生专业应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余飞跃

经济与管理学部

《社会保障学》课程问题式教学法改革研究

围绕本课程创新性的知识体系的教学要求,创新性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具体内容有:
一、在授课程序上:问题导入预习内容,问题串联上课内容,问题归纳上课内容与问题课后反思传统教材观点与延伸性讨论。
二、在授课内容上:课程章与章之间用问题来串联,以一个接一个递进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章内第一节与节之间,用问题来串联,每个问题代表一个讲授内容,问题间递进演化,形成对章的问题的答案。
三、形成问题研究兴趣小组
学生以小组形式,确立问题,形成假说,查找文献和数据进行假说的检验并形成小论文,参加各类研究竞赛项目。

毛宏燕

软件工程学院

云计算平台下的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

对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开展云计算平台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建立开放性和共享式的开发环境与应用环境,提供项目开发协作和开发资源共享。实践过程中,学生更注重于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和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学生开发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资源,有效开展实践项目的管理。

张莉

教育学部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本项目旨在提升本科学生对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研究。本项目将通过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对学生学习需求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解读、数据实战分析等“教、学、做”充分融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进行初步科研的能力。

张美玲

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个性化教学实践—“人人一株菌”计划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仍以学生在实验教室集中学习为主。2-4名学生为一组,各组同学根据实验手册或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操作。通过教师的讲授或示范,学生可以熟悉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操作,掌握基础实验的操作规范。但是这种“按药抓方”式的实验开展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同学在实验课程结束后,并不了解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研小论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线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实验,在基础实验中融入相关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9年11月15日周五下午13:00,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35教室

曹洁

中国语言文学系

OBE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教学内容涉及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结晶,课程全文繁体字编排。除了文选篇章,还要系统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但是教学课时只有54学时。鉴于以上困难,本课程充分利用大夏学堂,在课前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与建设、课堂教学实施、课后教学评价反馈三阶段充分利用混合式理论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实践。

严文庆

大学英语教学部

遵循“产出导向”理论,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术英语”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环境下的项目教学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是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内的一个研究课题、一项调查、一个案例分析等。学生首先根据自身专业方向或研究兴趣组成研究小组,初步确定项目的选题,讨论选题的可行性。学生课后进行与项目话题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的查阅、甄别、收集、整理与阅读。在明确项目的总体思路,细化、完善项目设计及方案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项目中期汇报,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方法、步骤等,予以解释。全班通过同伴互评反馈,讨论反思各小组研究项目实施的进度,以及陈述汇报的交际有效性。各小组必须完成一定篇幅的项目报告的撰写,小组成员分别负责项目报告的各个部分。最后进行期末汇报,针对项目的实施、结果、数据、分析、讨论、结论等内容进行阐述。大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英语学习和真实需求相结合,通过项目选题、文献阅读等过程,使得英语输入,成为针对研究兴趣的有真实意义的输入,以及为最终完成项目而进行的有真实目的的输入,通过选题陈述、开题答辩、项目报告写作以及项目答辩等环节,使得英语口头与书面输出,成为真实、有效的输出,有目的、有意义的输出。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论(文秋芳,2014,2015,2016,2017)的教学理念包含“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等主张,教学假设则包含“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等。“学用一体说”中的“学”,指的是输入性学习,如听和读,“用”指的是“产出”,如说、写与口笔译,“产出导向法”提倡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主张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反对“教材中心”、“课文至上”造成的“学用分离”。

孙悠夏

大学英语教学部

基于校本诊断测试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评模式探究

本项目依据本校本科教育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新改革方案,以通用英语视听说课程为试点,结合自主研制的校本诊断性英语测试,以诊断测试为基础,尝试构建针对每位学生的学情档案袋,并应用于课程教学,探索该评价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旨在优化培养方案,促进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能。

孙妍妍

教育学部

STEAM教育课程探索性研究:基于混合环境的项目式学习

STEAM教育作为新兴的课程领域,鼓励在学生使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思维能力。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中STEAM教育蓬勃发展,但在高校中如何设计针对STEAM教育的相关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探索本科STEAM教育课程的最佳的授课方式,项目采用了混合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设计了基于量规的项目评价标准,并通过问卷的方式评估了该方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2019年11月20日周三下午13:00,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03教室

原蓉洁

外语学院

笔译课程的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模式探究——以“长篇翻译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长篇翻译与论文写作》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对学生进行长篇翻译项目训练,讨论翻译过程,解决翻译问题;第二,对学生教授如何对翻译项目进行翻译述评的写作:包括确定述评主题,寻求理论支撑,进行案例分析,并根据主题组织述评文本的章节。同时,教授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本教改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一方面了解真实的翻译项目流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掘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基于项目的翻译述评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案例支持。

邓莉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基于专业特点的《大学物理》理论实验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

演示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辅助工科《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同时《大学物理》理论指导大学物理实验并形成拓展。结合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拍摄演示实验操作视频,并组织学生参与设计水质演示仪器开发,体验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应用实践的三步走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创新探究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刘阳

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向匿名评议制”:文艺学系列课程复调式作业评价方法创新改革实践

本项目在文艺学系列课程的作业的评改中,尝试创造性地引入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双向匿名评议制”。“双向匿名评议制”本为国际学术界对学术评价的一种严格而通行的方法。把它创造性地吸收与运用到教学及其评价方式中来,目前国内外高校中尚未出现同类先例。因此,本项目在教学改革观念与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即以“双向匿名评议制”作业评价方法改革为契机与抓手,进一步从理论上与实践上来深入探索高校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复调前景。

贺致远

外语学院

以语言游戏为切入点,提升德语会话课程教学效果

本项目以本科生一年级德语会话课为教改主体课程,拟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问题:1)现有德语会话课教材不适用于零起点学生;2)交际法不适用于德语复杂的语法结构。项目前期进行理论论证与同行探讨,在学期中处理参考文献,系统化搜集、整理并调整适用于外语教学的语言游戏,以达到将德语繁琐的语法体系化整为零、逐一训练的效果,并整理出一整套符合零起点德语学生语法学习进度的语言游戏及口语练习。同时,本教改项目也着手建立德语会话课程过程评价体系。

庞学诚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分析I》习题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其特点是时间跨度长,学习内容不易理解。所以一般来说,数学分析习题课通常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选取合适的习题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很多学校由于课时的限制就会弱化习题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习题课视频,应该说对学生是十分有利的。我们选取的内容是全覆盖的,并由大量的典型例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是十分有利的。

黄志军

教育学部

混合式学习促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PCK的发展研究——以《特殊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为例

 学科教育素养是特殊教育师范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和必备素养。本课程以《特殊学校语文教材教法》课程为例,通过课前线上文献研读线下汇报、课中理论精讲和案例研讨、课后线上反思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初步探讨混合式学习促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发展成效。课程前期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库,开发出了一批评价量规和测试题库,并进行了先导性研究。

2019年11月22日周五下午13:00,中北校区文史楼207教室

张变红

生命科学学院

即时反馈互动平台Kahoot!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提到生物化学,大家的感觉就是“难”,但难其实主要是由于内容繁多、琐碎,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很好的记忆。我们从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引入一个游戏化学习互动平台Kahoot!。Kahoot!源自挪威,是目前在美国K12基础教育中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在线教学工具。其操作非常简便,可以下载App,也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和网络浏览器来进行。该项目中我们探索利用kahoot!平台,增强课堂的互动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课程及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测,和学生一起玩转枯燥的生化课。

吴冠军

政治学系

哲学类课程的课堂新技术研究——以《欧陆前沿思想》为例

本教改项目针对的是具有相当大独特性的一类课程——哲学类课程。当下哲学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如下三个:基础阅读量问题;“注意力经济”问题;参与性低下问题。项目旨在引入我在《欧陆前沿思想》课程中已经投入初步实践的一系列课堂新技术,然后通过一年的正式培育,最后能够系统性地革新哲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达成有效提升——甚至大幅提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之目的。

马丽

设计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与民居》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优化

中国古代园林与民居作为我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成为当今大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和传统人居文化思想的极好教学素材。通过初步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学等学科开设的古典园林史或古典园林建筑鉴赏课程,普遍是从园林史论研究的学术脉络来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以课堂上理论讲解、园林案例分析或园林建筑测绘等方式为主。本课题等主要研究者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来看,采用上述教学形式,不利于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典园林艺术之美,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本研究小组期望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维度对《中国古典园林与民居》课程进行优化,尝试打造一种可以打开学生五感通道的全方位体验造园思想、山水文化、人文精神的课堂,在园林艺术鉴赏方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实现双重回归,探索体验式学习与园林实景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典造园艺术的美学思想,同时提高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能力。

刘弘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写作课程改革

传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论文写作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一言堂”模式,即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批改。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一种单向地知识传播过程,忽略了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次课程改革通过在部分课程中采取工作坊这种“边讲边练”的形式,打破教师对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泛泛而谈,尝试通过对写作论文实践及案例的分析来探讨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这种工作坊形式也能推动教师也能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其写作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对写作文本反复斟酌、修改与完善,从而实现加强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目标。

何岩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生态”特色工程制图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改革

工程制图是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与工程实践有密切联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进一步加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识图和绘图的综合实践环节,本项目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大夏学堂),积极和“互联网+”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开展教学任务,并以“河岸带设计”为工程案例,探索具有“环境-生态”特色的科学、合理、可行的工程制图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法。

2019年11月27日周三下午13:00,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03教室

杨建营

体育与健康学院

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研究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1991年由山西晋中卫校的白榕老师发明的一项独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小球类运动项目,该项目已经引入了我校本科生教学。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改革过程,重点讲解太极柔力球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讲解。
1)太极柔力球运动与道家哲学的关系。主要有下3点:太极柔力球运动之“柔”的哲学根基是道家的“柔弱胜刚强”;太极柔力球运动之“柔”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即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太极柔力球运动之“柔”遵循的方法原则即道家思想的“无为”,最终旨归即“无不为”。
2)太极柔力球运动与太极哲学思想的关系。主要有以下2点:圆弧形引化轨迹是太极图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的具体化;太极柔力球运动整体合一、化发一体、一气呵成的技术特征是“太极即一”“阴阳一体”思想的具体化。
此外,道家哲学和太极哲学还是太极柔力球竞技规则制定的主要依据。

徐林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前沿、交叉、创新导向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项目拟着重解决本科教学阶段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升级问题。拟将“合成-表征-测试”一体化的新型教学形式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通过对学科前沿或者热点问题的研究,借助仪器设备平台辅助传统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大型仪器的使用与实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新途径,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实验教学质量,适应当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邱崧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基于虚拟仿真与项目实训的“微机实验”新工科课程改革

《基于虚拟仿真与项目实训的“微机实验”新工科课程改革》以虚拟混合仿真软件PROTEUS和电子工程项目实训为基础,对传统微机实验课程进行新工科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构建了和目前硬件实验箱相辅相成的虚拟化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打破学生实验时间、场地、设备限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开放性项目式实训环节,设计一系列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的创新性综合实验,让学生切实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进步的潮流,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势下,为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教学培养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吴平颐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多屏研讨型教室的应用和推广方案研究

多屏研讨型教室的应用和推广方案研究运用课堂观察法、课堂视频分析、问卷和访谈等多种方法,对教师在新型学习空间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拟从案例建设、教师培训、应用模式改进等角度促进新型研讨型教室的应用。

苏俊玲

大学英语教学部

基于ESP理论的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本项目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现有框架体系下,进一步优化我校体育专业C班(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细化培养目标,在ESP理论指导下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学生从通用英语学习过渡到体育英语的学习,调动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人才、为上海市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打造国际赛事之都服务,同时也为后续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刘斐

设计学院

基于“双创”育人平台的“产品设计工作室”实践开放课堂建设研究

本课程建设项目依托设计学院“双创”教学基础服务平台,根据设计实践项目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不断探索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从技法与理论教学逐渐发展成为在设计项目实践中推动相关理论学习的模式,随着近几年来对本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改进,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项目需求的对接度不断提高,正逐步发展形成趋于跨专业、跨学科的开放性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将逐步建设实现:开放的项目课题引入、开放的团队组建、开放的工作空间提供、灵活学习时间分配、线上线下多途径的理论学习与交流,以软性课堂管理与项目成果评价指标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