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及教研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17-09-29   作者:  浏览次数: 91

劳动节前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公开课活动由我系顾卫民老师、刘啸老师、姚远梅老师和范丁梁老师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课程。此外,公开课点评专家组的各位领导老师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教研活动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月27日上午10点,在1号教学楼121教室,顾卫民老师用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基督教会史(下)”为本次公开课活动拉开了“帷幕”。顾老师从基督教的成长及文化历史环境开始讲述,依次介绍了古典世界的文化、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历史背景,以及彼得与保罗——外邦人的使徒的故事,并对基督教与东方的关系详加解释。顾老师着重讲解了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会,包括罗马帝国对于基督教的迫害及原因,君士坦丁大帝的历史影响等。最后,顾老师针对拜占庭文明提出,“罗马的政治理念、希腊的文化、和基督教的信仰是决定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因素”。

顾卫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手绘地图给学生们进行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大家受益良多。

顾卫民  基督教会史(下)

27号下午1点,刘啸老师的“中古史研究专题(下)”的课堂上,前来旁听的师生坐满了教室。刘啸老师为学生讲解的主题是“兵役制度”,他首先区分了“兵役”和“军制”的不同,指出兵役是徭役的一种。接着,刘老师一时间顺序为线索,依次介绍从西汉到东晋南朝的兵役制度,并特别将北朝作为单独的例子举出,分成几个阶段进行介绍。从十六国到北魏基本是由本族人担任的部落兵,到均田制实行以后发生了改变。北魏中叶以后,承担兵役的人群主要是拓跋本族、被征服民族的族人、犯法亡人等。而到了北周,府兵制则成为另一种兵役系统了。

通过刘啸老师生动的课堂讲授,各位同学对兵役制度有了一定的理解。刘老师还特意推荐了相关书目,使得对某一历史阶段感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课下阅读书籍获得深入的探究。

刘啸  中古史专题研究(上)

27号下午,另一堂生动的公开课活动在1教226教室展开。姚远梅老师主讲的“英帝国的兴衰”一课分为三个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中,姚老师主讲印度西北边界的划定,英国人拟在印度西北边境建立“科学边界”,即将印度传统西北边界从下印度河抬高至上印度河,利用兴都库什山的地理优势保护印度。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姚远梅老师主要介绍了克什米尔地区边界划分,第三部分介绍了印度东北边界的划分。姚老师精彩的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得到学生以及旁听老师的肯定。

姚远梅  英美帝国的兴衰

5月3日上午,范丁梁老师主讲的“西方史学史”一课分为五个部分讲授。首先,总论19世纪史学的生态环境和总体发展。在生态环境这一部分中,范老师将其内分为刺激19世纪史学大爆发的三个因素: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变革影响;科学乐观主义的影响;档案数量增多并以图片方式直观解释档案管理系统。紧接着,范老师介绍了19世纪的史学思潮,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各种思潮都在历史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彼此关系复杂。此外,范老师还介绍了非职业的历史书写,主张了解历史学家应认识到其并非受到某一种单一思潮的影响,而是多变的。

在本课的结尾,范老师还留给同学们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下一专题的学习和探讨做了铺垫。范老师的讲授使得同学们能够清晰的了解社会政治的大背景,地图的应用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范丁梁   西方史学史

公开课点评专家组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不仅全程认真旁听公开课,还开展教研活动,与授课的各位老师坐在一起,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对四位老师的课程教学内容、形式以及课程定位给予了鼓励。

教研活动开始之初,各位老师首先对刘啸老师主讲的中古史专题研究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点评,点评内容涵盖了技术层面的PPT教学效果的讨论,以及课堂内容所涉及的原始文献的解读。系主任王东老师指出,历史系不是科研所,它真正的责任在于人才的培养,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这意味着知识的相互促进。王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个学术时代交替的时代,出更多的学术名师。

教研活动

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的牟发松老师讲到,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是需要研究基础的,他以自己的导师唐长孺先生为例,对普通的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对于姚远梅老师所讲的一些专业词汇,如“科学边界”,认为应该进行详细的解释,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时,希望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更具有启发性,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样,刘昶老师也认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互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内容讲解上刘老师还提出,应当加强个案分析的建议。

最后,沐涛老师对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新的建议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历史系将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给老师们多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