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告: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过程与未来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8-03-20   作者:  浏览次数: 4

报告主题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过程与未来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

报告时间2018322日下午13

报告地点: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403

报告人简介

张雪洪 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担任全国生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作组组长、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报名链接:https://www.wjx.top/jq/21589941.aspx

报告背景

教育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内容。对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做了明确要求。特别对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同时,明确了该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国标》还列出了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教育部将推动《国标》的应用,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的作用。一是让教指委用起来。教育部将成立2018-2022年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新一届教指委作用,开展《国标》的宣传、解读、推广工作。二是让高校动起来。《国标》发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三是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部将把《国标》实施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对各高校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为此,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上海交通大学张雪洪教授介绍该标准研制的前因后果,并就《国标》在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和方式开展研讨与交流。欢迎我校教师参加。

2018322

教务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