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务处组织10名青年教师到上海纽约大学观摩课堂教学,他们分别来自社会发展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物理学系、化学系、历史学系、设计学院、传播学院、数学系等8个院系,从中受益良多。11月20日下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中北校区数学馆201室举办教学专题报告会,特邀请金融与统计学院朱婷婷、历史系李磊、物理学系朱广天三位老师分享他们在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教学观摩体验和感悟,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本次报告会由教务处副处长朱捷主持,近80名中青年教师及进修教师参加。
上海纽约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分享会
首先由朱婷婷老师带来题为“难忘的一课”的分享报告,她观摩的课程是《Microeconomics》,由以色列海法大学经济学教授Moshe Kim执教。朱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课程性质、学生人数、学时数等基本情况,随后她通过“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这个问题引发在座教师们的思考。通过她的调查,大部分学生们的答案是:友善、平易近人、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等等,Prof. Moshe Kim就是这样的优秀教师。随后,朱老师通过多个课堂教学案例详细阐明了Prof. Moshe Kim如何通过认真细致、富有激情地授课、生动的课件、深入浅出地讲解、丰富且恰到好处的案例以及积极的互动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她谈到观摩心得时表示,“一位好的老师并不是在课堂上显示自己有多渊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最后,以“难忘”二字结束她的报告。
接着由李磊老师带来主题为“凝聚共识——全球化时代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他从课堂观摩的直观感受、教学模式的技术分析、反思与借鉴三个角度同在座教师分享他观摩课程《Global Perspect on Society》的收获。教学模式方面,他指出完善的课程体系、自学与教学相结合是课程成功进行的基础,课程由一周一次的大课授课、一次的小班讨论和两次的写作课构成,学生自学、大课的观念引导、小课的深入讨论、书面作业,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知识生产的过程;课堂形式上,所观摩的课程是以几个核心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两名主讲教师同学生的激烈争辩交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作为跨学科性质的课程,课程目标应该设立成渐进的多维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的方法以及价值认同;考核形式上,综合考量学生课堂参与度、知识理解能力、论文设计能力,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想深度。最后李老师强调,这样的授课形式对我校社科类及通识类课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朱广天老师的分享报告题为“现代物理教育技术在上海纽约大学科学课的应用”,他观摩的课程是《Foundation of Science》,由三位教师共同授课。该课程主要学习物理和化学两部分的内容,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课程每周的教学内容,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合适的课堂讨论话题、生动的PPT以及巧妙的活动设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朱老师提到,纽约大学的课堂非常注重课后同学间互相的交流与指导,这对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非常重要。
会后,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三位老师的分享,学习了上海纽约大学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学科深入融合的教学内容、课前阅读课后讨论的要求、多元化的互动形式、高度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他们将充分吸收借鉴这些课堂教学经验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