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桑标教授教学展示课纪实

发布日期: 2013-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10

     522日下午,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闵行校区第1教学楼403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六次教学展示课,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教授担任主讲教师,课程内容为《心理的毕生发展》。外语学院邹为诚教授、心理与认知学院熊哲宏教授任点评专家,来自各院系近40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堂上,桑标教授首先通过人民日报有关80后心理状态的社评、世界卫生组织年龄阶段报告和孔子一生五个阶段的自述三个实例,引出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以及与传统发展心理学观点的异同。紧接着,桑标老师围绕毕生发展观的核心假设,详细阐述了毕生发展观的四个主要观点,即:第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第二,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三,毕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第四,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桑标教授的课堂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个概念、每个关键词都结合生活实例或历史案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得到了听课师生的一致认可。

    随后两位专家对本次教学展示课进行点评。邹为诚表示,本次展示课以讲故事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条理清晰,知识层次明朗;最后总结归纳环节使得授课过程完整;综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呈现手段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感。邹为诚认为,教学应该考虑三个要素:第一,学生发展需要什么?一般来说,学生需要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以及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学科专家和专业领域专家应该决策学生学习的内容。第二,学生如何建构、掌握知识?第三,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传递知识?这三个要素对于成功的教学来说必不可少。

熊哲宏指出,桑标教授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发展心理学内容、前沿观点很多,本次展示课教学设计合理,选题视角新颖,为学生展示了毕生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在教学方法方面,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征,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学风格方面,授课娓娓道来、简明得当。在教学效果方面,完成了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授课,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毕生发展观的框架。

最后,青年教师们同三位老师就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师课堂角色转变、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等话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期间,桑标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青年教师如果能将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教学设计和材料选取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第二,授课内容要注重兼顾学科的前沿性和系统性;第三,教学相长,教学前必须梳理学科知识,在梳理过程中找到研究的方向,将研究中最出色的成果与学生分享,作为教学资料;第四,将社会现象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应用性。

教学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