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闵行校区第1教学楼403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七次教学展示课,资环学院束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课程内容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信息学院杨宗源教授、资环学院郑祥民教授任点评专家,来自各院系近3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课堂上,束炯老师以全球变暖为导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授:第一,气候变化的史实,分析了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时期的气候变化,重点讲授了近代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百年来地温变化、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变化,辅以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作为案例;第二,气候变化的因素,对五个自然原因和四个人为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通过详细分析南极大气、对流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阐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报告、科学论文的最新成果以及国际上对气候变暖的多种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期间,还通过分析气候变化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随后,两位专家对本次展示课进行了点评,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授课过程前后连贯、由浅入深、逻辑清晰,体现了主讲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授课ppt通过大量科研案例、图表数据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图文并茂,展示了理科教学的特点。郑祥民表示,《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为国家精品课程,束炯老师已经主讲了近30年,课程中加入了束炯老师几十年的科研成果,是地理系几代教师们心血的延续。关于教学,郑祥民认为,授课内容要有起伏、重点和热点,“学生通过看书、文献、教程可以明白的知识要少讲,科学发展、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必须多讲”;科研反哺教学需要技巧,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教材只是一条线,帮助学生系统理解知识,但是课要上的好,教师必须多做很多工作,将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选取适当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杨宗源表示,好的教师都是好的演员,演员重视唱念做打,教师也强调教学基本功,束炯老师作为主讲,成功地掌控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数据呈现枯燥且难以理解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用事实说话,加上精辟的归纳,使得课堂生动活跃且贴近实际,易于学生思考、理解。
在交流讨论环节,青年教师就如何看待评教、教育学理论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形式改革、组织有效课堂讨论、课堂规模等话题向三位嘉宾教师提问。束炯老师建议:“青年教师入职起步阶段不要急于讲授学科基础理论课,因为基础理论类课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才能上好,建议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从选修课上起,多听课、多学习,练好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