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发展下的师范生培养

——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第十二场和第十三场报告举行
发布日期: 2022-06-26   作者:  浏览次数: 314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617日和24日,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第12场和第13场报告聚焦教师教育开展,研讨了师范生本硕一体化培养和师范生培养的前沿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尤学工教授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尤学工教授作题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4+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尤学工教授认为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信息技术掌握不全面、实训平台构建不全面、人才培养路径较为传统保守、课程体系架构于内容陈旧和培养模式指向不明确五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确定了“以史砺行、研教相融”的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设计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教--评一体化教育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课程教学,并在师范培养过程中发挥国家中小学历史教材研究基地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专业平台的特色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硕士的培养路径、培养质量和特色被广泛认同。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就师范生微格教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学生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等话题与尤学工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教学部副主任徐展斌作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教学部副主任徐展斌作题为“关于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考与浙师实践”的报告。徐展斌主任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总体来看,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与国际上教师来源质量和中小学教师学历现状相比,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在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硕士培养基本已经成为了共识。接着,徐老师介绍本硕一体化的主要模式并详细分析每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包括本科考研模式、4+2培养模式,3+1+2培养模式、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4+1+2模式、公费师范生4+1+3培养模式等。最后徐展斌主任从培养目标德育化、招生对象优质化、课程设计一体化、育人机制协同化、教育手段信息化五个方面介绍浙江师范大学本硕一体化培养卓越教师的实践经验。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就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遴选试点专业等话题与徐展斌主任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作题为“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的报告。吴刚平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新课标贯彻了“育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培养人的整体观念和整体思维。吴刚平教授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改革关键词、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实务、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结构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吴刚平教授认为,新课标压缩了学科内容,增加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强调通过诸如主题式、任务型、项目化的大单元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做中学”“悟中学”,从而促进课程内容结构方面的改革。吴刚平教授强调,在构建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学科知识和学科课程是不一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在互动环节,与会人员就如何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一线培养师范生进行了交流。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宁波教授作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宁波教授作题为“师范生培养的国际动态的报告。宁波教授认为宏观社会环境决定了教师教育的吸引力,而不同类型的大学在教师教育的功能定位上也存在差异,并选取了理工和人文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它们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接着,剖析了赫尔辛基大学、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牛津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模式、特点,并在最后总结道,教育变革催生教师教育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了大学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单位向职后教育的功能延伸、大学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单位向校内其他学院的功能延伸、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亟待加强等发展趋势。

    至此,本学期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结束,13场报告直击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着重理论结合实践展开,拓宽了教育管理者的视野、提升在日常管理中的省思与改革意识。下学期卓越教学管理沙龙将以研讨会的形式开展,由我校本科教学管理干部主讲,立足卓越育人,着重提思路、重实施和看成效。